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
在平凡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,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。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4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篇1
郑州,是我的家乡,她是一个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丽城市。因为这里绿化很好,绿树成荫,所以人们又称郑州为“绿城”。
我们的郑州很美,是河南的省会。这里有很多美景,比如:人民公园、绿博园、鸵鸟园、绿城广场、碧沙岗公园、方特乐园等,各有特色。
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眉湖了。一到周末,我就缠着爸爸妈妈带我去玩。春天里的眉湖,有说不尽的迷人。湖边,妩媚多姿的垂柳轻轻地从人们的肩头拂过。它们尽情舞蹈着,婆娑起舞,在微风中飘起绿色的长发。在炫耀春天对它们的抚爱。这时,小草也晃动着纤细的胳膊,好像在向春天问候。野花开得很美,一簇簇、一丛丛;一阵风吹过来,花儿在绿草中时隐时现,像调皮的小姑娘的眼睛,可爱极了。湖中调皮可爱的小鸭子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,在湖中嬉戏玩耍,快乐极了,真是应了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这句古诗啊!
多么春意怏然的眉湖啊!此景怎能不让我陶醉?怎能不让我留恋?我爱画一样的眉湖,更爱我美丽的家乡!
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篇2
你去过我的家乡吗?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城。它虽然没有上海繁华,也没有北京热闹,但是我永远深爱着它。
春天,你可以去羊寨看桃花,走进桃林,只见红云片片,浓郁的花香吸引着无数的蜜蜂和蝴蝶,它们在花丛中欢天喜地地飞舞着,尽情的游戏着。夏天,你可以到金沙湖游泳,那儿的湖水清澈见底,人们穿上泳衣在湖水中享受这丝丝的清凉。秋天,你可以到公园去赏花,走进公园,淡淡的桂花香扑面而来,放眼望去,满树的花儿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姑娘站在枝头。再往前走,茶花。菊花。百合花.......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,真的让人流连忘返。冬天,到处白茫茫的一片,田野里,马路上,屋顶上都穿上了洁白的外衣,让你仿佛置身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。
这儿还有许多土特产,东沟羊肉。硕集卜页。阜宁大糕等等,不计其数。最有名的是阜宁大糕,它薄如纸。白如雪。甜如蜜。相传在乾隆下江南时,品尝过阜宁大糕,并赐名“玉带糕”。
这就是我的家乡——美丽的阜宁。你喜欢它吗?
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篇3
我的家乡在泰兴,也许它在你眼中非常一般,但在我眼中,我的家乡是最美的,胜过画中的蒙娜丽莎,如果我的家乡也是一幅画,那将是幅无与伦比的画。
春天里,泰兴的景象犹如天女散花。一棵棵杨柳在温暖的阳光下梳理着她那美丽的长发。花儿在花园中争奇斗艳地开放着,为春光增添了一抹生机。冬眠的动物们也随着植物苏醒了。
盛夏里,树木格外的茂盛,河流上波光粼粼,时不时地跳出一只只鱼虾。瓜田里,一个个大而圆的西瓜让人垂涎三尺。
秋天里,人们个个都忙个不停,稻子、高粱、玉米……它们点燃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。抬头一看,啊!一排排大雁排着队伍向南方飞去,其它动物也开始动身寻找食物,准备过冬哩!
严冬里,鹅毛大雪覆盖着房屋、树木、田野,远运望去,简直是一座冰雪之城。咦?那是谁?哦!是一群顽皮的.小朋友,他们在干什么呢?呀!是在堆雪人呀!
我的家乡不仅四季美,而且更是银杏之乡,每年秋天大片大片金黄的银杏叶,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并且树上挂满了营养价值极高的银杏果。
泰兴的春、夏、秋、冬,标志着那里的美。我坚信,我的家乡是最美的!
我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篇4
沙县是我美丽的家乡。历史长河,孕育着1600年文化。沙县,经历了1600年的沧桑,其中,有着千千万万翻天覆地的变化,伴随着多少岁月。与过去的破旧相比,今日的美好,让每个人都赞叹不已。
感悟着变化,游览沙县。在“金三角”。我们看见这里车水马龙,一片繁华的景象。在红绿灯的指挥下,川流不息的车辆,来来往往的行人,秩序井然。人们的欢声笑语与汽车的喇叭声,变成了一首优雅的“城市交响曲”。
那令人神清气爽的淘金山,另有一番景色。漫步在山路上,到处树木环绕,翠色欲滴。攀登到山顶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哪华夏第一卧佛。它十分悠闲地躺在那绿色的青草中。青的草,绿的叶,各色的花,再加上哪安详的卧佛,让每一个到这的游客都驻足痴望。
为了让沙县小吃发扬光大,远流海外,沙县还特意建造了一座“沙县小吃城”。那里汇聚了沙县的各种美食小吃。“郑湖板鸭”、“张飞牛肉面”、“庙门扁肉”等美味。各种各样的小吃为沙县小吃打开了一条“美食之路”。
游遍沙县,感叹变化后的沙县的多少美啊!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,农村一般,如今的高楼大厦,街道繁华,“城市般景象”。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沙县变得更加“文明”,“进步”,“平安”,“和谐”。
版权声明
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章仅供学习观摩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@rediff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5033.cn/xiaoxue/snjzw/2021-12-13 081818/516601.html